近红外II区(NIR-II)荧光染料相较于I区染料,拥有更好的成像质量和更深的肿瘤穿透能力,因此备受科学家们关注。但现有的NIR-II荧光染料主要吸收和发射波长分别局限于800和1000 nm内,如何突破这一限制成为荧光染料研究的热点之一。
2020年8月,马会民研究员团队在JACS杂志上发表文章,报道了最大发射波长超1200 nm的近红外II区荧光探针FM1210(λex 980 nm;λem 1210 nm)[1]。
百灵威提供马会民研究员研发的近红外II区荧光探针FM1210。
马会民研究员,中国科学院化学研究所研究员,博士生导师;中科院活体分析化学重点实验室副主任、学术委员会副主任;2005年度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。主要从事生物分子的光学探针与传感分析、生物光谱学与选择性探测研究。在Chem. Rev., Angew. Chem. Int. Ed., J. Am. Chem. Soc., Anal. Chem. 等刊物上发表学术论文150余篇。马会民研究员的更多科研成果:
(E)-2-(2-(6-羟基-7-(吗啉代)-2,3-二氢-1H-呫吨-4-基)乙烯基)-3,3-二甲基-1-丙基-3H-吲哚-1-碘化物(λex 635 nm;λem 670/708 nm)
近红外比率型pH荧光探针,具有优异稳定性,选择性靶向溶酶体(pka为5.0),因此能很好地反映溶酶体pH变化,可用于亚细胞器溶酶体pH检测、溶酶体荧光成像共定位[2]。
(E)-2-(2-(6-((3-羟基苄基)氧基)-2,3-二氢-1H-呫吨-4-基)乙烯基)-3,3-二甲基-1-丙基-3H-吲哚-1-溴化物(λex 670 nm;λem 708 nm)
近红外荧光探针,具有优异稳定性,与酪氨酸酶的反应选择性和灵敏度高,反应后溶液由紫色变为蓝色,既可用于酪氨酸酶的目视检测,又可实现高灵敏的荧光检测[3]。
2,2'-((1E,1'E)-(2-甲氧基-1,3-亚苯基)双(乙烯-2,1-二基))双(1-乙基-3,3-二甲基-3H-吲哚-1-乙酸乙酯(λex 570 nm;λem 653 nm)
近红外荧光探针,具有高选择性和灵敏度,可用于羟基自由基的高灵敏荧光捕获与成像分析[4]。